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解读《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1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中屡有大手笔的浙江,又有新的大举措。
   
  12月10日,历时半年多、经过数十次推敲、九易其稿的《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了由两院院士周干峙、中科院院士齐康、王颖,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30多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的审议。
   
  对于现有人口2303万,土地面积仅为4.54万平方公里的环杭州湾地区而言,规划为这一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热土绘就了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宏伟建设蓝图:构筑一个融入“长三角”的“金南翼”城市和产业群落。
   
  “V” 与“T”的接轨——
    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
   
  在长达数十页的规划文本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字眼是“长三角”三字。文本中多次提到规划的目标:到规划期末,将环杭州湾地区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国际都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前沿和对外开放的平台。
   
  规划用两个英文字母“T”和“V”,形象地描绘了环杭州湾地区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继美国的波士华士、日本的东海岸等5大都市带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即将兴起成为全球第六个大都市带。这里是我国沿海沿江“T”字型结构经济发展带的枢纽区块。
   
  在三角洲的南翼,有一个呈卧倒的V形状的豁口——杭州湾。在它的南北两岸,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环杭州湾区域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上海紧紧相连。
   
  按照规划,环杭州湾地区的“V”将与“T”对接。整个“长三角”南翼,跨杭州湾南北分布,将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而日益融入“上海一日经济圈”,依托上海,环杭州湾地区将进入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时期。
   
  规划对我省为什么要把发展环杭州湾城市群作为接轨上海的重要举措,作了充分的说明——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之间空间布局一体化,功能分工和产业结构的一体化上。我省接轨上海,首先是城市功能的对接。环杭州湾地区在接轨上海中要发挥先导作用,必须进一步提升功能,发挥整体优势,加快发展环杭州湾城市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的迅速增加,使得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区域城市往往通过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都市带也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形成。加快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发展,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三、四、六”——
    构筑三大城市集群

   
  到2020年,在环杭州湾地区这片浙江最为肥沃的土地上,将崛起一个以“三、三、四、六”为总体框架的庞大城市群,即以一个杭州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嘉湖、杭绍、甬舟三片城市集群、四类生态控制区、六个都市区的格局。
   
  具体来讲,第一个“三”指构筑三条接轨上海的城市带,即沿沪杭甬高速城市带、滨海城市带、环南太湖城市带。
   
  第二个“三”指的是形成三大城市集群。即依托上海的嘉兴、湖州城市群,依托杭州的杭州、绍兴城市群,依托宁波的宁波、舟山城市群。到规划期末的2020年,区域内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75%,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指四类重大生态保护区。一是杭州湾滨海生态保护区;二为西部、南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涵养保护区;三是环太湖周边区域,严格控制农业生产污染、城镇建设污染与产业基地污染;四为平原水网密集地区生态保护区。
   
  “六”就是指呈“V”型连续分布的六个都市区,即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嘉兴、湖州六个都市区。其中杭州、宁波为大都市区。按照规划,到2020年,杭州、宁波将成为人口规模分别为500万和350万左右的特大城市,绍兴、舟山、湖州、嘉兴成为人口规模分别为200万、100万、150万、200万左右的大城市。
   
  园区整合——
    夯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载体
   
  除了为环杭州湾地区描绘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外,根据规划,区域内的产业区布局也将得到大刀阔斧的整合。
   
  ——开发区(园区)整合与扩容。区域内将以现有的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以现有的各类园区为基础,依托“沿路、环湖、滨海”三大城市与产业带的组织,通过对开发区的整合与扩容,构建三大片共12个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嘉湖片承担接轨上海,实现区域产业向中西部传递的重要功能。具体包括嘉兴沿路产业区、嘉兴滨海产业区、湖州环太湖产业区和湖州临杭产业区。
   
  杭绍片是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空间,承担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具体包括杭州东部产业区、杭州西部产业区、绍兴滨海产业区和绍兴南部产业区。
   
  甬舟片突出海洋资源和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对海洋的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型产业经济,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海洋经济区。具体分为宁波沿海(临港)产业区、宁波沿湾产业区、宁波沿路产业区和舟山产业区。
   
  ——产业新区的总体规模将得到控制。随着城市结构调整,城市工业绝大部分往产业新区转移,规划要求产业新区与城市用地应保持在1:0.6的比例关系。产业新区空间总体规模控制在 1200平方公里内。
      
  ——整合乡镇工业区。设立集中工业区,整合土地资源,将乡镇工业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邻近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乡镇工业区纳入上述区块,统一规划布局。
   
  重大基础设施——
    在共建共享中全面对接上海

   
  《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改革了以往以行政区划为限、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规划方法,确立了“无限框架、有限布局,近远结合、有机衔接”的规划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将环杭州湾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规划。
   
  这种打破区划界线的规划和建设将在基础建设领域得到充分的表现。今后,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环杭州湾地区将以一体化的形象出现,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与上海全面对接。
   
  首先表现在交通网络的建设上,从公、铁、水到航空,环杭州湾地区都将以多通道、多方位的交通发展模式主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
   
  ——以“加密、成网、贯通”为原则,环杭州湾地区规划建设“七接、三通、二绕”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市县区覆盖率达到100%。
   
  “七接”分别为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湾临江滨海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慈溪通道北岸接线延伸高速公路。
   
  “三通”为杭州湾宁波通道及接线、杭州湾绍兴通道及接线、杭州湾萧山通道及接线。
   
  “二绕”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和宁波绕城高速公路。
   
  到2020年,环杭州湾地区将形成“30、60、120”高速公路路网。其中“120”指环杭州湾地区各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到上海的高速公路最大时空距离为120分
钟;“60”指都市区内部城市之间的
高速公路最大时空距离为60分钟;“30”指重要产业基地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分钟的车程。
    
  ——以沪杭铁路、浙赣铁路、宣杭铁路、萧甬铁路和甬台温五大铁路干线为依托,重点建设“三通、六延”的铁路轨道运输骨架,全面对接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三通”为沪杭甬高速铁路接上海、沪嘉轻轨接轨上海R4线、沪嘉湖轻轨接轨上海轻轨R1线。“六延”为金山至乍浦铁路、湖嘉乍铁路、甬舟铁路、甬金铁路、黄杭铁路和新长铁路。
   
  区域内的大城市之间将采用点到点的高速铁路模式,大中城市之间则采用城际快速铁路模式,大都市区内部采用城市轻轨模式。
   
  ——以“八线三连”水运干线为基础,建设水运强区。“八线”指: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申线、杭甬运河、杭平申线、乍嘉苏线、杭湖锡线、钱塘江。“三连”包括东宗线、湖嘉申线和嘉于线。
   
  ——沿海港口规划形成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为中心,嘉兴(乍浦)港为辅的布局。航空方面,杭州湾地区北岸主要依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上海的机场,南岸地区主要依托宁波机场,在慈溪东侧沿海预留宁波新机场位置。
   
  除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在区域性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环杭州湾地区各城市将以分源配水、分质供水为原则配置水资源、形成区域内水资源统一协调、调度机制。杭州湾地区污水以集中治理为主,生活污水处理率2010年达70—85%,2020年达80—90%。区域城市防洪、电力、通信信息、燃气工程等也将共建共享。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营建“绿色”“金南翼”
   
  按照规划,到2020年,环杭州湾地区将建成西部与南部山地生态持续性保护区、杭嘉湖与甬绍平原人文生态建设性保护区、东部沿海海洋生态强制性保护区三个生态保护区。
   
  与此同时,还将构建三个生态网络。一是以钱塘江流域、曹娥江流域、苕溪流域、甬江流域四个江河水系区域、杭嘉湖甬绍平原河网区、城市的水源区及区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为主体,功能完善的水系网络。二是生态效应明显的绿化网络。三是以西部山区、秦山核电区、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敏感区控制网络。
   
  此外,环杭州湾地区的六市还将着力实施“四江三湖两河一湾”水环境保护与整治。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打造一个“绿色”的环杭州湾区域空间。 

  zjnews.gif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应建勇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