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救跳河女子 山里走出“最美大学生”的背后故事
有担当源于朴实的家教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一听这句话,徐建龙的爸爸妈妈,仿佛孩子般腼腆地笑了,“谈不上谈不上,都是老师教得好,小孩才有出息。我们俩,一个小学毕业,一个初中毕业,哪教得了他。”
这确实是一对最普通的夫妻了。47岁的爸爸徐林国,在市区农贸城帮老板干搬菜、装车的体力活,身上的蓝色粗布工作服满是污垢,手指上还缠着止痛膏;妈妈王洪英,帮烤羊肉串的摊贩串羊肉,手指常被尖尖的竹签刺破。一家人租住在市区清明弄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不要报,不要报,他就是个普通人,做了常人该做的事”,这是夫妻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但对于这对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夫妻而言,儿子的确是他们最大的骄傲。床上,还放着一份登有儿子救人事迹的报纸。“小孩学习成绩不错,家里的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徐林国说,2002年儿子小学毕业,碰巧市实验学校开办第一届初中,他把孩子送进城读书;2005年中考结束后,拮据的他们,依旧咬咬牙,把孩子送进衢二中。“做父母的,总想让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父母印象中,徐建龙就是在这么一天天平淡的学习生活中慢慢长大的,并没有什么事情令他们操过心。上大学放假回家,徐建龙总会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陪90岁的老奶奶说说话。有时,他也会把注意力放在玩电脑、同学聚会上。为此,夫妻俩也会在他耳边吹吹风,“不要和贪玩的小孩玩,上学多用功点,出去千万不能做坏事……”
为了照顾徐建龙读书,2003年初,徐林国夫妻俩也走出深山来到市区务工,家里的田地则分给三位哥哥种,“哥哥们在老家轮流照顾母亲,辛苦的;我把田地分给他们种,应该的。”有时,徐林国回老家,也会帮“留守老人”们挑挑水、劈劈柴,“都是力气活,顺手就帮着做了。”
听徐建龙爸妈说起这些点滴小事,衢江团区委书记甘小华却感叹道,“纯朴,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折射出如大山般的纯朴气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建龙,才令建龙如此优秀。”
平时就是个“热心肠”
徐建龙勇救跳河女子的壮举,传回浙江科技学院时,熟悉他的老师、同学在兴奋之余,则觉得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因为“他是个热心肠,做这样的事不稀奇”。
浙江科技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学生工作的刘西琳老师说,她听说这件事后就去看望了小徐,除了伸出大拇指表扬他,主要是担心他受凉感冒。“他是个普通的小伙子,可是在关键时刻却能这么勇敢。我知道这不是他一时的冲动,他是个男子汉!”
徐建龙的辅导员陈岁繁老师连连称赞:“遇事一点不慌张,按正确方式救了人。”他说,建龙从农村长大,学习成绩好,年年都拿奖学金,过几天马上要参加研究生复试。平时,他和老师、同学处得都不错,是个热心肠,特别喜欢踢足球,经常组织同学和老师展开友谊赛,同学们都叫他“龙队”。
和徐建龙同寝室的黄铭则表示,“龙队”就是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不稀奇。“常帮室友带饭、打水的事就不提了,反正,谁有困难想让他帮忙,他没有二话。”黄铭说,有时瞎聊聊起做好事的话题时,建龙都会表态发言,“做好事,不留名!”
徐建龙的班主任王麟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吐露心声,“90后在我们眼里还是个孩子,但建龙用正确的方式救人,很勇敢。”
已在北京上班的徐林涛,是与徐建龙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兄弟。“我一点也不惊讶。”电话中,徐林涛说,这就是建龙的性格,他特别热心、很大方、会照顾人、有礼貌,每次回老家遇上长辈,他都会主动上前问候。
得知建龙跳河救人的消息,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赞叹不已。“或许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还有一些看法,但90后主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行为响亮地宣告,‘我们能hold住’。他们已将雷锋的接力棒接过来了,而且接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