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乡村邮递员今犹在 廿年如一日建温馨桥梁(图)

2012年04月17日 14:54:5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满载的车上担负着读者的希望

  记者体验邮递员的艰辛

  很难想象,在出行、沟通方式日新月异的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辆电动自行车,一左一右两个装满报纸、信件和杂志的大褡裢,他们带着质朴的笑容,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繁华的城市与偏远的乡村之间穿梭,那身绿色的工作服,舞出的是一道彩虹,架起的,则是一座令人倍感温馨的沟通桥梁。

  他们就是乡邮员。

  今年46岁的卫红光是太原市报刊收投局一名普通的乡邮员。4月15日,作为“跟班”,记者和卫红光深入太原东山地区几个偏僻村庄,往返58.9公里,历时五个半小时完成了一圈投递任务,将1043份报纸、16本杂志、11份特快专递、101封平信、168封挂号信和1个大包裹送到了村民和驻地单位职工手中……

 

  小巧电动车负重百十斤

  4月15日7时40分,记者刚刚走进太原市报刊收投局解放路分局尖草坪投递组所在的小院,身着绿色工衣的卫红光便骑着电动车出现在了小院大门口。见到记者,卫红光立即送上一声爽朗的笑:“呵呵……没想到你也来这么早!”把记者让进工作间后,卫红光就忙活着打水、擦桌子、分邮件……看着卫红光娴熟的分拣动作,记者也想尝试一下,可惜又担心出错,耽误了行程,只好作罢。

  10时35分,记者和卫红光每人骑一辆电动自行车出发了。为了不给记者增加负担,卫红光坚持将此行要投递的所有物品全部放到他的电动自行车上。记者只好给卫红光打起了下手,一起捆扎大包裹。一个褡裢“坐”在后座上,一左一右两个大口袋里装满了报纸、信件和杂志,褡裢上放上一个70厘米长、30厘米宽、50厘米高的大纸箱,踏板和前车筐里放满了特快专递,经过这么一“武装”,原本小巧的电动自行车俨然变成了一辆小货车,粗略估算,这些物品总重超过50公斤。

  记者尝试着骑了一下,因为后方所载物品太多,加之踏板上也放置了物品,导致方向很难掌握,骑行起来摇摇晃晃,而卫红光自己却可以轻松掌控方向。他告诉记者,与往常相比,此次需要投递的物品并不算多,骑行难度并不大。一般情况下,每周一需要投递的物品最多,有的时候,必须往返两次才能完成投递。

 

  代办业务多全是分外事

  从尖草坪投递组出来,沿恒山路一路向北来到新店街,此路坑洼不平,而且积攒了很多浮土,大货车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卷起一团团尘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骑行了10分钟,记者和卫红光来到了本次投递的首站棒棒便利店,将一份《三晋都市报》递到了张老板手里。随后,卫红光快步跑进隔壁的新店邮政所,取出了一叠通信发票。原来,卫红光从1987年就开始参加乡邮工作,二十多年来,与他所服务的村民和驻地单位工作人员都结下了很深厚的感情,把钱款交给他,让他代缴电话费,大家都放心。

  除此之外,卫红光还要为村民和驻地单位代购物品、代办邮寄业务。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杏花岭区中涧河乡长沟村村民王保本经营着一个小卖部,十几年来,一直都是卫红光帮他进货,罐头、烟、酒、小食品……样样都不落!如今,王保本的生活好了,但只要他有需求,卫红光还是一如既往地帮他带东西。采访当日,记者在太原市新店劳教所就碰到一位女士,询问卫红光是否随身携带了信封。原来,这位女士想要发一件快递。卫红光毫不犹豫地说:“你把地址写好,东西给我,再拿上22元,我帮你寄。”这位女士连声道谢。据了解,这样的事情,卫红光几乎每天都能碰到。要知道,作为一名乡邮员,代购物品、代缴电话费等都不是他的分内之事。

 [1] [2] 下一页

来源: 山西新闻网  作者: 李文望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