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夫妇20年收治3000余中国孤儿 获誉当代白求恩
——善心,一直延续20年
“牧羊地儿童村”在2006年正式建成启用。但贝天牧救治、收养中国残疾孤儿的行动,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
今年55岁的贝天牧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在大学毕业那年,听老师说“许多国家急需英语教师”,贝天牧和妻子潘姆拉(Pam Baker)决定到中国支教一年。1988年,夫妻俩第一次带着孩子到中国抚顺任教。一年后,他们回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在读完研究生后又举家来到中国,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外教。
从1991年起,贝天牧夫妇就不断地资助儿童福利院,每年都要把一批批婴幼儿用品和食品,赠送给天津、北京和石家庄等地的儿童福利院。1992年,贝天牧在贵阳儿童福利院收养了一个中国残疾女孩。之后的几年,他又陆续收养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和一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婴。之后,贝天牧夫妇萌生了自己创办福利院的想法,辞去了工作,成立了飞利浦海德基金会开始运营一个小的福利院。
“最初,有中国爱心人士向我们提供场所,我们在廊坊成立了儿童村。”贝天牧说,但随着接收的孩子越来越多,需要扩大规模。2002年,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镇政府以一元钱一亩地的象征性价格,将一大片牧羊地的使用权给了贝天牧,建成了现在的“牧羊地儿童村”。
现在,儿童村能够同时容纳80多个孩子,有教学楼、宿舍楼、招待所以及将近100名专职医疗和教育工作者、志愿者。“从1996年到现在,儿童村已经为3000多个伤残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并且为900多个孩子找到了永久的收养家庭。”贝天牧颇感自豪。
——爱,是奇妙的理由
白皮肤、蓝眼睛的贝天牧,是典型的美国人,可他却说,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他早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
贝天牧的工作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呆在儿童村哄孩子,另一部分是为儿童院的生存奔波,为给孩子做手术,他常常要在中国、美国募捐。
“我们的募捐常常得到好心人的支持。”贝天牧说,儿童村的建设,就得益于大家的“添砖加瓦”:美国一公司免费做建筑规划和室内设计、法国拉法基集团捐助水泥、立邦漆公司捐助油漆、施耐德电气公司安装变压器、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送来柴油发电机、廊坊热力供应中心免费给儿童村供暖……
募捐的同时,贝天牧也会劝有爱心的外国人收养这些孤儿,给他们家庭的温暖。几乎每年都会有30个左右的孩子被收养,腾出床位来,他再收留新的孩子。
“我们已经有900多个孩子找到了永久收养家庭,养父母以美国人为主。”贝天牧说,这些收养人大多没到过中国,只是因为收养与中国有了联系,他们都狂热地爱着中国,用筷子吃西餐,过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爱,是奇妙的理由。”贝天牧说。
那些没有找到永久收养家庭、且年满14周岁又不能再被收养的孩子,贝天牧从2008年开始在儿童村里筹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康复和技能中心,用于培训这些青少年,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心理辅导、康复训练,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更爱牧羊地和这个工作,我要竭尽所能帮助这些孩子,永远和他们在一起,直到我进天堂。”贝天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