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重庆北部新区: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密匙

  科技创新作为北部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篇目,将成为北部新区打造“都市功能拓展区融入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先行者’、两江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排头兵’”两大目标的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是北部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力。科技创新就像增压发动机,排量小,但马力足,节能环保。”北部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如何用好科技创新这把“密匙”,将成为北部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课题。

  未来,北部新区将以“龙头引领”、“聚集整合”、“自主培育”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以产业的科技创新去带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对外开放、企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

  用科技创新玩转资源“智”造

  经过十余年发展,北部新区实现了制造业“三级跳”:2012年工业总产值首破千亿元,2013年单个产业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汽车产业工业产值实现1164亿元,2014年北部新区单一企业——长安福特工业产值直逼1000亿元。毫不夸张的说,北部新区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从量变向质变转换中,北部新区以“智造力”提升“制造力”。在先进制造业主阵地汽车产业中,引入了变速箱、发动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品类,有整车、配套企业的研发中心,有中国汽研等国家级专业研发检测平台。北部新区2014年汽车产业产值占了全市的38%,整车产量占了全市的34%、轿车产量占了全市的50%,排名进入全国汽车产业基地前四,增速第一。

  但在城市及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北部新区未来将重点打造重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等三个产业区,形成两千亿级的先进制造业、千亿级的现代服务业、千亿级的高技术服务业、五百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个产业集群。

  在明确新目标后,2014年半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就引进了完美世界、神州数码、爱奇艺、赛伯乐、网龙科技、宜信、隆讯科技等重大IT项目的落户,投资总额达50亿元。而这些业界领军者不约而同“相中”北部新区“照母山科技创新城”。

  在照母山森林公园以南的4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的这座创新城,目前已形成400多万平方米产业楼宇、5000亩生态公园、1000多家企业、10多万商务办公人群。这里恰是科技创新这把“密匙”开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范本”。

  作为两江新区的核心功能区,北部新区以占十分之一的面积,实现了两江新区约3成的GDP、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4成的工业总产值。而中央赋予两江新区的建设“长江上游的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北部新区的内生要求高度契合。

  北部新区创新机构大量汇集。有16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74个市级企业研发平台,16家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里产业集群基础雄厚。有软件、数字出版、高技术服务、科技与文化融合、服务外包、新型工业化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这里有重庆最大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有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1516家,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已连续4年保持了全市第一,2014年达到610亿元。北部新区有科技型企业近2000家,其中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双软企业”103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368个。

  就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北部新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让北部新区的创新探索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政府引导与企业创新的“升级版”

  2014年11月一个看似常规的经济动态却在传媒界、IT界引起不小反响:“移动游戏创业孵化园”在北部新区正式开园,首批20家企业签约入驻。而媒体将孵化园的运营模式总结为:“企业卖咖啡政府赚创意”。

  该孵化园以“创业咖啡馆”和“孵化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服务于移动游戏行业的创业者,搭建创业者与投资者交流互动、投资合作的平台。当你在楼下喝咖啡“晒梦想”时,很可能你的创意就被楼上入驻的某位业界“大佬”看中,政府与企业联合资助你“第一桶金”,让你一试身手。同时,有定期创业讲座、创业“路演”,入园的企业除了享受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外,还有机会马上获得风投。

  有业界人士将这种政府和专业孵化企业联手扶持科技企业发展的全新模式,称为北部新区孵化园“3.0升级版”。同样是给地、给房子、给优惠政策,但经过这样的创意优化,提升的价值早已不是一个量级。

  科技要创新,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之间“两张皮”的问题,而突破的关键首先就在于能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这其中一个决定性的思路就是,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如果说把科技创新主体简单招进来只是招商引资的原始版,那对主体的培育壮大,甚至就地“孵化”则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升级版本。北部新区不仅将继续强化龙头科技企业的引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扩展延伸,还将以“大平台、大投入、大配套”,完善孵化体系,营造创业文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品牌效应的本土科技领军企业。北部新区开始了“孵鹰计划”。

  为雄鹰筑巢,搭建综合平台。北部新区的招鹰沃土就是日趋成熟的新型楼宇产业。这里拥有的不仅是建成的320万平方米、在建的100多万平方米、未来将达的670万平方米产业楼宇体量。更重要的,它们是一批高品质创新产业载体,呈现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布局发展,对应北部新区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服务对象,根据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的发展需求,北部新区提供分领域、分阶段、接力式、网络化创新型服务,按照“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集群孵化加速模式,建设孵化器集群和企业加速器等新型培育载体。

  今后,北部新区将着重引导产业楼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孵化楼宇+专业孵化机构+企业加速器),申报重庆市电子商务产业园、重庆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等。力争到2017年,新增专业孵化器10家以上,专业孵化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企业加速器200平方米左右为1000家以上的中小微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产业载体。

  为幼鹰给养,扶持小微企业。12月19日,北部新区与兴业银行重庆分行签署“科技创业贷”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有发展潜力但抵押不足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该项目由北部新区财政出资2亿元作为项目专项资金,与兴业银行共同分担风险,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贷款,同时享受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此举帮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创业初期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效率不高”的问题,是“洒下种子”扶持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长成“参天大树”。

  据了解上述“科技创业贷”仅是北部新区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北部新区与各家银行合作,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先后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两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

  此外,北部新区打造的中西部地区唯一的、虚实结合的互联网产业集群——远见互联网虚拟产业园,以及依托中国最大在线服务交易平台打造的猪八戒网虚拟产业园等,都为创业小微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源。

  优化服务助推创新能力提升

  2014年3月11日重庆日报报道《重庆北部新区解决商务园区3000多白领用餐难题》,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重要中央媒体转载。一则看似简单的消息里却蕴含有丰富信息——北部新区强化科技管理优化服务体系。做服务型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想结合,促进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启动“优化服务完善配套计划”,北部新区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吃饭难”、“找路难”、“乘车难”、“停车难”、“招聘难”、“融资难”热点问题,积极征询企业意见及建议,并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专题调研,探寻解决办法;同时还启动了区内企业一站式专业化集成公共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体现了北部新区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展示功能、中介服务功能和便利企业咨询办事功能。

  实施“知识产权兴区战略计划”,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北部新区大力推动鼓励园区企业申报专利、商标和版权登记,支持企业主持和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名牌—标准—知识产权”相结合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以知识产权培训、信息增值、中介服务等为基础的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2014年北部新区与市知识产权局合作设立了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组建了北部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全区发明专利授权数同比增长30%达1400余件,名列全市前茅。

  重视“人才汇聚发展计划”,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各类各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的同时,也重视挤出人才的培育。北部新区正在建设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国际培训学院,也将为IT企业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2015年一期有望建成投用,到2017年达到年4000~5000名学员的培训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北部新区“二次创业”开局良好。在全国、全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北部新区GDP增长18%实现580亿元。GDP、社零总额增幅和公共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全市第一(GDP增速超全市60%)。产业发展上,新兴科技产业更是亮点突出,成为经济转型的点睛之笔。

  未来,北部新区将全面建成重庆科技创新示范区,力争用3-5年时间,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战略创新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北部新区要培育壮大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型、创新型企业1000家,相关从业人员15万人以上。园区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翻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翻番,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企业数量翻番,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实现翻番。打造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造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适于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加快建成重庆科技创新示范区。(来源:公民报)

  分享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QQ空间QQ好友相关新闻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