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新青年 正文

80后温商在非洲开4家诊疗中心

2015年05月08日 09:47:05  来源: 温州网  作者:  编辑: 缪歌妮

  从温州到非洲大陆,相隔万里却很有缘。根据温州海关今年一季度数据,非洲已成为温州企业的第一进口市场。与越来越多前往非洲大陆从事贸易和制造业的“温州淘金者”不同,34岁的温州人施世逸近日正计划在非洲开出他第五家高科技医疗诊断中心。

  2003年大学毕业援埃塞支教,卖手机,做翻译,到瞄准健康服务,施世逸的非洲创业史已经走过12年。

  80后援埃支教掘到第一桶金

  “路上手机刚好欠费所以自动挂了,才充上。”昨日,当本报记者拨通施世逸电话时,他不好意思道,他刚从津巴布韦考察完医院回到埃塞俄比亚。

  施世逸是个典型的80后,温州文成人,第一次到非洲埃塞俄比亚时,才22岁。

  2001年底中埃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实施,施世逸就读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多批援埃教师赴非支教。2003年从电子工程系毕业后的施世逸直接加入了这个队伍,成为了23名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当时最大的体会是那里很需要我们的帮助,有义务用心去教他们。”两年里,施世逸还为当地学校编写了三本教材。除了任教以外,施世逸最大的兴趣是跟在当地做生意的华人接触。常听前辈们讲打拼创业故事,施世逸也忍不住创业的心动。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他,留意到当地通信行业的落后,2005年支教结束后,他便在非洲最大的开放式市场Mercato开起了手机销售店。

  从国内进口手机,倒手加价出售,更是请来了国内的工程师负责维修手机,“从开始的无人知晓到后来的生意兴隆,埃塞俄比亚人都知道有个中国人修手机很棒。”这让施世逸掘到了在非洲的第一桶金。

  开办高科技诊断中心

  诊断中心开到东非4国

  在埃塞俄比亚的成功,让施世逸一鼓作气进军非洲其他国家。

  2009年年底,他在吉布提的诊断中心开业,可惜并未延续此前的成功,“吉布提的人口太少了,全国还不到100万人,与埃塞俄比亚的8000多万人口完全不能相比。”但这并未让施世逸气馁。

  2011年年底,乌干达项目启动,名为Besta Diagnostic Center的诊断中心成立,2012年年初,坦桑尼亚成为了施世逸的第四站。

  “我后来投资的国家国情、风土比较相近,很多经验相通。埃塞俄比亚的成功可以复制,现在也有意延续这样的方式。”施世逸告诉记者,没去过非洲的人总以为非洲很落后,实际上非洲是现代化与落后交融并存的地区,自己在非洲结识的温州老乡和浙商也非常多,大多从事贸易行业,也有不少在当地投资建厂,一年利润可以过亿元。

  施世逸现在一家人定居在杭州,但除了尽量抽时间陪家人以外,更多时候他都在非洲各国来回,甚至时常半夜收到信息要处理事情,而除了成功开出诊断中心的东非四国以外,他也正在寻觅下一个投资国家,已经陆续考察了埃及、津巴布韦、加纳、苏丹等十几个国家,这都是他开设连锁店的目标。

  对话

  记:当初转型做医疗服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施:那时候年轻,做生意想到的就是怎样赚更多。当时在埃塞俄比亚做一次MRI最高要600美金,价格差不多是国内的6倍,而当地支持医疗配套单独投资,这就是机会。

  记:在非洲创业,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施:当地人信奉一句名言,Every thing is tomorrow,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一切都是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有时候做事效率会比较慢,像是2008年我们打算做这行,有家医院就跟我们谈要买台CT机,到现在也还没买下来。

  记:走过这么多非洲国家,印象如何呢?

  施:当年来的时候,这里几乎什么都缺,二手电脑还能卖出原价两倍的钱,一个外贸柜子赚几万元很平常。不过埃塞俄比亚的环境不错,能享受到13个月的阳光,一年只分为雨季和旱季,气候舒适、空气也清新。

  记:诊断中心有没有发生什么事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施: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有4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在当地时间17时,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要跪拜祈祷。最初我总觉得奇怪,怎么一到17时,原定要来诊断的患者就“消失”,后来有了经验,在安排患者时,会留意他们的信仰。

  记:现在有不少企业投资非洲,在非这么多年,你认为前景如何呢?

  施:现在中非贸易交流开展得多,非洲也已经过了创业蛮荒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赚钱了。最好是在国内有厂或团队,以国内母公司为根据地,这样人员、资金都可以流动起来,完全白手起家已经太难啦。

  2007年初,施世逸接触到了一支援助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医疗队,挖掘到了新的商机。

  医疗队中有名志愿者来自杭州,同为浙江人让他们彼此多了分亲切和信任,这位医生就是王剑华,后来成了施世逸的创业合伙人。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医疗条件很差,很多医院连CT和MRI(核磁共振)都没有,许多病只能通过经验来判断,仅有的几台设备收费昂贵,考虑到当地居民对MRI诊断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施世逸和王剑华着手开始考察。

  “健康产业市场的确很大,但相应的成本也非常高,一台机器数百万元。”施世逸告诉记者,在非洲开诊所的华人不少,但是砸钱做高科技诊断的还没有过,这个钱一旦投进去短时间肯定收不回,也不能想撤就撤,“之前做的只是小生意,仔细考虑后我们都感觉风险太大。”施世逸想起当年创业的心态仍记忆犹新,而这之后的冷静期长达一年。

  也许是温州人骨子里敢闯敢试的血液作用,2008年施世逸在一次和王剑华“旧事重提”时,一冲动咬牙下定了决心。在国内采购设备,招聘人员,并从当地国立医院聘请了几位优秀的医生和技师,开始筹备在埃塞俄比亚建设诊断中心事宜。

  2008年11月18日,施世逸投资的Afei Diagnostic Center(爱菲影像诊断中心)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业,提供包括核磁共振、CT、B超等在内的一系列医疗影像服务。

  “与当地的诊断中心相比,我们的设备更先进,在管理上更用心,引入的不少理念在当地十分先进;在服务上,我们也努力打造更权威的诊断服务。”施世逸的爱菲影像很快在埃塞俄比亚打开了局面。

  施世逸说,在非洲办事,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时间成本。像是中国人常说非洲人做事比较“散漫”。此外,两国文化差异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到现在也是,我们的管理层多是从国内聘请的,同时尊重当地员工和患者的文化和理念,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相结合。”除了在国内和德国购买最新仪器,提升硬件条件以外,更让施世逸重视的是“软件”——聘请当地最优秀的诊断师,遇到疑难杂症就求助中国国内权威医生,努力把优质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初期为了拓宽“客源”,施世逸和合伙人跑遍了埃塞所有的大医院,通宵找医生吃饭、聊天,有时候为了等一个病人,专门去医院门口等着,后来病人越来越多,有时甚至都要排队拍片。

  爱菲影像成为当地唯一由华人投资的高科技诊断中心,也是同行中的佼佼者。2012年,其营业额达到1000多万埃塞俄比亚比尔(相当于350万人民币)。

分享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