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爱心也需互动 |
日前,绍兴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志愿者最苦恼的是做了好事,却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有的甚至被人说成是“做秀”、出风头。 现在社会风气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许多人乐做好事、善事,浙江大地“最美”遍地开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人受到帮助后,不懂或不愿“回报”别人的义举。如公交车上有人让座,受让者不道声“谢谢”,也不报之微笑;钱包被窃,见义勇为者抓住了小偷,被窃者不愿站出来作证;跃入江河救人者遇难,被救者却不给施救者家人半点安慰……凡此种种,让人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成了社会爱心暖流之中的不和谐之音。 做好事者,行善举者,秉承的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本意上不需要回报。但芸芸众生,多为凡者,帮助别人,得不到对方半点善意反馈,一次两次无妨,久而久之,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甚至,会对自己的价值追求产生疑问:我这样做好事,到底值不值?其实,做好事者不需要物质或金钱回报,他们只需要社会和受助者的肯定和精神性的善意回应,从而感受到自己义举的价值,得到鼓励后,更乐意为别人付出、奉献。 爱心需要互动、激荡。当爱心遇到“冷遇”,就会损耗,以至消失,犹如一股清流在茫茫沙漠中流失。爱心只有积极互动,爱火才能不被熄灭,爱的能量才能更加释放和扩大,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队伍中去。 现在社会上有“老人跌倒要不要去扶”的疑问,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我们反馈爱的“一面”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在提倡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要提醒受助者向帮助者表示谢意,让做好事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从而在乐善好施中得到快乐。 作为受助者,向做好事者表示谢意、敬意,也是自我道德完善、品质提升的需要。中国人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传统美德,若受人之助,冷面相对,甚至伤害对方,那是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也会自损形象,自降人格。受助者对做好事者给予善意的回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为社会的爱心大厦添砖加瓦。 奉献爱和反馈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社会向善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面,只有好人有好报,才会有更多的人向社会献爱心,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爱意交融,整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金敖生 编辑: 孙勇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