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美浙江 正文

杭州“最美”花正开,能不忆江南?

2013年04月07日 08:17:5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这朵花,从盆景到风景

  中午,杭州大厦员工张洁走出办公室,站在体育场路的斑马线前,准备去对面吃饭。从东面驶来的一辆11路公交车停了下来,静静地等在横道线前。向司机挥手致意,她快步穿过马路。

  这种情景,对张洁来说早已熟悉。“车让人、人快走”的风尚,也让杭州成为全国众多城市交通治理的楷模。

  “杭州人,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学走路’。”曾在市文明办工作几十年的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汪小玫对此印象深刻:持续多年的“文明从脚上起步”宣传行动,曾经的重点是劝导行人和非机动车提升文明交通意识。“如今,必然要直面汽车时代的考验,解答更突出的社会难题。”

  为了这道风景,杭州曾付出过代价。4年前,两次影响很大的城市交通事故,让杭州痛定思痛,市委市政府坚定提出,要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交通示范城市”,加快推进交通文明的步伐。

  21万私家车主发出《文明出行爱心承诺公约》,公交车司机承诺斑马线前“见人必让、让必彻底”。为了纠正汽车“加塞”的陋习,200名民间DV高手组成“拔塞子小分队”,拍摄司机违法变道行为。一个月时间,全城600个“塞子”被曝光。

  西湖盛开“最美”花

  批判丑恶,褒扬美德,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形成全社会的同频共振,彰显城市的坦诚自省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学者安蓉泉评价,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杭州实践,让更多的百姓变成践行者,使“最美”成为社会常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近年来,杭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根据每个月重要节庆日的思想文化主题,确定了“民生、礼仪、诚信”等12个关键词,并面向全体市民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说:这使得百姓由单一接受者变成主动传播者,使“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从一个个“盆景”,发展成一片动人的风景。

  春日里,杭州西湖畔的宝石山山道,游人如织。无论刮风下雨,那一阶阶青石板路,总是干净整齐。原来,有一支市民自发组成的义工队伍,常年义务维修着山路。

  孔胜东所在的单位成立了“孔胜东志愿服务队”,有200多人报名。会修自行车的孔师傅,接过了小伙子们递上的拜师茶,教人学起了修自行车。从此,杭州有了一群孔胜东。

  地处繁华闹市的上城区小营街道梅花碑社区,位置上好的街面房,被打造成多个公益服务工作室,水电报修、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服务一应俱全。工作室的主持人,都是去年老百姓评选出来的陈文英、朱强荣、陶旭东等几位“最美小营人”。

  “这里,会成为杭州‘最美’一条街。”小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杰希望,建好身边的道德课堂,汇聚爱心和温暖,能串起一道最美风景线。

  采访中,很多杭州的最美人物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媒体的报道,各方的赞誉,让原本平凡的他们,一次次进入公众视野。“每一次,我们都能收获真诚的掌声和祝福。但我知道,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也是这座城市对真善美的赞美和认同”。

  “最美妈妈”吴菊萍告诉记者一个故事:不久前,她在杭州河坊街上丢了手机。一个捡废品的老人拾到了,原封不动地归还给她。这个每天蹬着三轮车辛苦讨生活的老人,最让吴菊萍感动的,是听到他说,生活在杭州常听到许多温暖的故事,让他心里充满快乐。

  吴菊萍说,她想写一本书,写写“别人身上的美”,写写“杭州的美”。因为在这个忙碌的都市里,发现美好的人、美好的事,赞颂美好的人、美好的事,一定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市;从一次感动,到一片赞美;从一种牵挂,到一场洗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生动实践,发现最美、崇尚最美、传递最美,已成为杭州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深植于社会、深植于人民群众心中的那些美好品质——感恩、奉献、互助,正在一步步地升华和普及,让这座天堂般的城市更添芳华。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蒋蕴 管哲晖 编辑:孙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