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之江好人 正文

一个劳模的“中国梦” 记宁波港机械维修工胡耀华

2013年04月30日 07:36: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4月30日讯 “你心中的劳模是什么样的?”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劳模是‘孺子牛’,那我更希望新时代的劳模是只‘领头雁’……”

  走近全国劳动模范、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流动机械修理班班长胡耀华,朴实的外表透出坚定与豪迈的气度。他说,工人靠“一把十字改锥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只有知识和创新才能圆中国工人赶超世界同行的梦想。

  这个梦,胡耀华追逐了24年。

  1989年的春天,24岁的胡耀华来到世界级深水良港宁波港,当上了一名机械维修工。“一身油、一身汗”的日子里,他练就了一身绝活,修理、绘图、制模样样精通,保持着272台发动机大修“零返工”的纪录;他挑起了技术创新的重担,勇于改造革新机械设备,累计节约经费900多万元;只有高中文化,却成为宁波第一个全国技术能手;整天维修机械,却主持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只是一名一线工人,却拿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用实践证明: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够书写壮美的人生画卷。

  洋机器听懂中国话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00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2012年突破4.53亿吨,位居世界第四。“也因为这样,港口新添了不少进口机械设备,他们可听不懂‘中国话’噢。”胡耀华打趣道。

  面对每年都在更新的新设备、新知识,他开始像一个学徒工一样从头学起,真正的蜕变从此开始。

  “以前只是按部就班地修修机器,直到洋机器进来,频频出难题,才警觉我们该和世界机器比一比了。”胡耀华记得,有一次一台德国叉车的重要零件发生碎裂,若按常规更换进口配件,光海外采购就得三四个月。

  这台叉车体积小、吨位高、行动灵活,每天24小时运转,港口生产少不了它,更没有其他设备可以替代。怎么办?公司上下急得团团转。“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一个新的零配件?”提出这样大胆的想法,连胡耀华自己也惊了一下。

  “不练哪会有‘中国功夫’?”宁波港集团领导得悉后,鼓励他试一试。没有退路的胡耀华,把修理车间当成家,通宵达旦连轴转。4天后,满眼血丝的他终于交出了成果。进口叉车一装上新零件,立刻“起死回生”,至今已正常运行7年多。

  技高人胆大。

  胡耀华一次次创新的火花,让冷冰冰的机器变得“乖巧听话”,许多进口设备的配件与国产零配件实现了互换,他由此被国内外权威专家亲切地称为码头上的“发明家”。

  向技术创新要效益

  一台桥吊每小时装卸185个集装箱。2011年3月4日,宁波港创造了集装箱装卸世界新纪录。

  装卸效率高的背后,是胡耀华和他的团队大胆改装,提高机械性能的技术支撑。

  公司从广州新购一批牵引车,发动机内的摩擦片特别容易磨损,经常前一天修好第二天又坏,生产速度始终提不上来。三五个月后,还不得不花费2万元更换一次。

  胡耀华找到厂方专家沟通,对方也很无奈:这是多年的通病。“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他跟自己较起劲儿来。

  上班之余,胡耀华一头扎进修理厂,潜心钻研解决方案,先后拿出了几套方案进行试验,结果都没能达到理想效果。他又转而学习发动机系统原理,啃了一本又一本专业书,看了一幅又一幅结构图,才有了灵感——给牵引车加装冷却器。

  改造后,一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摩擦片没有出现任何受损情况,时间证明了结果。厂方专家心悦诚服地赞叹:胡师傅,真了不起!当即购买了胡耀华的这项专利。

  “有没有方法让机器增值增产?”胡耀华总会这样多问自己。

  公司50号牵引车连续发生发动机冲汽缸床现象。检查发现,汽缸盖的第一和第二缸之间有一条高压气体冲出来的小槽。若依常规修理,只要更换一只1.1万元左右的进口汽缸盖就能解决问题。

  “仅因为一条小气槽就要更换价格昂贵的汽缸盖,不划算!”胡耀华的“经济算盘”又打得啪啪响。请教班组内的老电焊工以后,他成功的用价值6元的铸铁焊条堆焊替代,现在车辆发动机性能良好。

  就这样,在胡耀华的大胆创新下,没有一次因为修理和服务没有跟上而影响生产,他还保持着272台发动机大修“零返工”的纪录!

 [1] [2] 下一页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浙江日报记者 陈醉 新华社记者 郑黎 通讯员 周洁 张洁 编辑:瞿云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