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云者"扛着火箭弹爬山 只为找到那朵雨做的云 |
浙江在线08月14日讯 昨天下午12点,余杭百丈村的一个小山坡上,烈日炙烤着大地,灼热的空气让人喘不上气。 杨志江穿着一身迷彩服,抬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眉头紧锁,口中喃喃自语:“什么时候才有云哦。” 连续的高温干旱,作为余杭区气象局副局长、人工增雨的现场负责人,杨志江对雨水的渴望要比任何人都强烈。 从7月30日开始,杨志江和他的“追云小分队”几乎每天要开着车,拉着增雨火箭弹,在余杭群山中穿梭。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合适的云团,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实施人工增雨,尽可能让脚下这块焦土解解渴,为百姓送去一份清凉。 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以偿,就像昨天。 ![]() 杨志江和他的“追云小分队”。 林云龙 摄
四天的蹲守只为“打”下一场雨 一辆皮卡车、一辆越野车,这是杨志江这支人工增雨作业队伍的车辆装备。 皮卡车上装着人工增雨的炮架,越野车上则是一些其他仪器,和方便面、板凳、水壶之类的野外日常用品。 杨志江既是人工增雨的现场负责人,又是司机,开着越野车带着兄弟们奔赴各个作业点。 为了能够“打”下一场雨,昨天已经是他们连续第四天蹲点守候了,作业点就选在余杭百丈镇一处山坡的空地上,他们每人一件长袖迷彩服,一条迷彩裤,看见记者只穿着一件短袖,忍不住吐槽:“这么毒的日头,你这样是要晒脱皮的,我们这个厚是厚了点,但是防晒。” 一到作业点,大家拉起一条黄色警戒线后,杨志江就马上撑起了一把大大的遮阳伞。 当记者以为这是给大家休息遮阳用的时候,杨志江却把车上的控制器搬到了遮阳伞下。 “这顶遮阳伞是专门为这些仪器设备准备的,这些东西很娇贵的,这么大的太阳,晒爆了就没办法发射火箭炮增雨了。” 杨志江说,人工增雨的设备主要包括炮架、控制器、控制箱和火箭弹。 而控制器就像人的大脑,是用来发号施令的。“这个是触摸屏,屏幕上点一下‘点火’按钮,火箭弹就发射出去了。” 擦了把脸上的汗,杨志江开始和同事们调整发射炮架的角度。 炮架就在皮卡车上,一次可以装4枚火箭弹。旁边是一个电脑音箱大小的控制器,上面有8个按钮,比如电子罗盘、高压开关、触摸屏、点火、推杆、电源开关等。 这三个机器加在一起,再装上火箭弹,就是一套完整的人工增雨设备了。 时刻关注云团动向随时准备射弹 每件设备之间都有电线连接,除了火箭弹之外的所有装备准备就绪后,杨志江皱着眉头、眯着眼睛开始调试机器。 “之前的云都是从西南往东北方向移动的,今天是从东南往西北方向飘动,所以我们的炮架要对着东南方向。”汗一滴一滴从脸上流下来,他也顾不上擦,只有流到眼睛里,影响到视线了,他才用袖子抹一把。 调试结束后,他们马上就把电源开关关了。 “要节约用电,不然到关键时刻万一没了电,就掉链子了。”杨志江说,只要准备充分,一旦有合适的增雨机会,完成整个作业只要两三分钟。 现在,余杭区有8个人工增雨的作业点,分别在百丈、鸬鸟、黄湖、瓶窑、塘栖、仁和、老余杭、中泰。“基本上在余杭的中西部,我们作业一般会选择天气系统的上游,这样下游的受益范围会更大。” 杨志江说,火箭弹里装的都是碘化银。火箭弹从地面发射,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在碘化银的作用下,云层中的小水滴被催化凝结成冰晶,大约10多分钟后,冰晶落下,热化为雨滴。 ![]() 杨志江正在通过仪器观测云团。林云龙 摄
一辆越野车就是一个野外工作室 下午1点,杨志江抬头看了下天空,嘟囔了句:“今天的作业条件不太好。” 然后他两三步走到越野车上,拿起一个笔记本电脑,“噼里啪啦”一阵敲打键盘,认真地研究起来了,原来越野车就相当于一个野外工作室。 杨志江说,除了气象局在监测云团动向外,他们现场也要进行监测。“现场主要看四张图,卫星云图、浙江雷达组网监测图、雷达单站图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 卫星云图比较直观,但是比较粗,放不大,看到的通常都是一个云团覆盖一个县或区。然后,杨志江打开了浙江雷达组网监测图,“这是雷达对云层进行垂直扫描,全省7部多普勒雷达在同一时间观测的一个雷达回波拼图,每隔十分钟会自动刷新一次。” “这个云团好,可惜不在杭州,在宁波南部。”他指着电脑上的一个小黄点给记者看,眼神里满是羡慕。 通过当地的雷达站图,观测当地的云团动向,反而会受到杂波干扰,所以他们通常会通过杭州周边的雷达观测站图来看云团动向。 电脑的右下角,从上到下依次用各种颜色表示,最上面是白紫红黄绿蓝白。 “这些代表基本反射率,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强度,颜色越深说明对流越强,越适合人工增雨,一般出现黄色的小方块,就说明可以人工增雨了。” 人工增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见电脑上监测不到云团,杨志江又下车拿了张小板凳,大太阳地下坐着,昂着脖子看天,但头顶依旧万里无云。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记者忍不住叫了起来:“有云来了,有云来了。” 杨志江却很淡定地说:“这种像棉絮一样的云太薄了,水汽含量不够,一般颜色比较深一点的,有点暗的云才适合人工增雨。”说着去车上拿了一杯茶。 “天气太热,不喝水容易中暑,你也喝一杯。”杨志江递给记者一杯茶,原来车上有6个水壶,其中3壶是热水,3壶是冷水。 “人工增雨是需要耐心的,如果等不到合适的云,就算发射火箭炮了,也下不来雨。”杨志江很有耐心,他目标是一击即中。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天空还是没有什么动静,杨志刚叹了口气,站起来拿毛巾用水壶里的冷水擦了把脸。 “中午到傍晚是人工增雨最好的时机,天气热,地面温度高,水汽蒸发上去多,易成云致雨。”杨志江说,不管怎么晒,都要熬过这段时间。 “大家都盼望着下雨,100平方公里下1毫米的雨,就能产生10吨的水,所以我们不能放过任何机会。” 一直等到太阳下山,杨志江都没有等来合适的云团,只能收工。 “昨天我们发射了一枚火箭弹,后来发现效果不太理想,就没有发射了。明天我们会继续来等,现在是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作业。” 在上车的一刹那,已经满身湿透的杨志江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天,叹了口气,眼神中充满不舍。 【新闻纵深】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呼风唤雨”? 对如今的浙江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更让人渴望的了。 自然雨盼不到,大家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到人工增雨上,但就目前看来,人工增雨的效果似乎还不够大。 人工增雨的难度在哪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呼风唤雨”? 在采访之前,记者以为只要火箭弹对着云层发射,雨就会下来了。没想到昨天在太阳下等了一天,也没发射出一枚火箭弹。 杨志江解释,人工增雨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人工增雨最理想的天气是,作业区上空有水汽含量较丰富的积状云,且云层较厚,云顶高度在6100~12200米之间,地面有小于10公里/小时的微风;其次还有空管的限制。 如果一朵云里面水汽含量不够,雨就下不来。云团要达到一定的体积,云顶的高度、云内的温度、水汽含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云的高度最好在2000米以下,云层要厚,这样的云水汽含量才高。” 而最近杭州副高依旧很强,稳定地控制在上空,云团难以生成。 “副高在减弱的过程中,容易生成云,预计8月15日开始,副高将逐渐减弱,过两天的人工增雨条件肯定比现在好。” 另外,人工增雨之前还需要向空管部门进行申请。 “一般提前一天申请,作业前一小时再次申请,然后作业前5至10分钟最后确认申请。天空中有航道,如果申请通过,部队和民航的飞机就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内避开作业区域。”杨志江说,目前余杭区已经进行过9次作业,只有一次在最后确认申请中没有通过。 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工增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诸如实施人工影响作业后,雨量的净增量、落区、时效及撒播催化剂的种类、时机、方法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要达到按照人们自己的意志呼风唤雨,仍须作长期努力。 |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章高航 编辑: 王健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