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美浙江 正文

浙江首批器官捐献者捐献六大器官 生命继续在人间

2013年09月05日 08:05: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9月05日讯38岁,正当壮年,但是因为一场意外,从江苏到湖州德清打工的李明(化名)成为了德清县首名器官捐献者。他也是9月1日全国器官分配系统在全国强制性推行后,我省首例捐献者。

  昨天晚上,44岁的浙江人陈丽(化名)也在浙医二院捐献了器官,和李明一同成为9月1日后我省首批捐献者。两人捐献了6个大器官,将帮助6名重症患者重焕生机。

  “其实早在2011年,我省已经参与到全国的器官分配系统的建设中。在全国强制推行前,我省在器官分配上已经做得非常规范了。”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俞新乐说。

  两名器官捐献者通过系统分配器官

  昨晚,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两名40多岁的女性,先后接受了李明捐献的两个肾脏。她们因患尿毒症,已经等待了3年多,除了每周血透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外,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痛苦。遗憾的是,因为肾脏供体的缺乏,大多数尿毒症患者需要等待几年时间,才有可能得到移植的机会。

  李明是8月29日送进德清当地的一家医院,他因突发疾病,昏倒在路边,入院时,身上只有一张身份证。

  很快,医院就和李明在江苏的妈妈联系上了。李妈妈说,他小时候受过脑部外伤,偶尔会有不适的感觉。听说李明病情很严重,救治的希望已经很渺茫,李妈妈表示愿意捐献李明的器官。

  昨天上午,这名外来务工者,捐献出了两个肾脏一个肝脏和一对眼角膜,肾脏和肝脏被送到了浙大一院,眼角膜被送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将陆续帮助5个人摆脱疾病的痛苦。

  昨晚,我省的陈丽也捐献出两个肾脏一个肝脏和一对眼角膜。9月1日,44岁的她因动脉瘤突发脑出血,被送进浙医二院抢救,病情进展迅猛,失去了救治的可能,家人为了留个念想,选择了器官捐献。

  “他们是9月1日全国器官分配系统强制推行后,我省的首批捐献者。”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曹燕芳说,因为我省很早就参与到全国器官分配系统的建设中去,所以9月1日前后,工作上变化不大。不过这个分配系统在全国强制推行,可以让更多的患者看到希望。

  器官分配将遵循就近原则

  “我们医院大概有1500名尿毒症患者在排队等待肾移植,因为器官来源的问题,我们每年只能做200例肾移植,供需接近八比一。”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吴建永说,全国器官分配系统的强制推行,会提高器官的利用率。

  “比如一些特殊血型的器官很难得,等待移植的患者也很少。全国各大医院把患者信息都输入系统后,信息就可以全国共享了,这会给那些特殊血型的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吴医生说。

  一旦有了捐献的器官,是怎样选择患者的呢?“就近原则还是首位的,因为器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转一圈再分配。我省从2011年参与全国分配系统后,就遵循两条原则:劝捐医院优先原则和就近原则。”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俞新乐说。

  劝捐医院优先原则是,如果捐献器官者所在的医院恰好有器官移植的资质,又有适合的病人,那么就留在该医院移植。陈丽女士所在的浙医二院具备肾脏、肝脏和眼角膜的移植资质,她所捐献的器官将首先在浙医二院选择病人。

  就近原则就是选择离捐献者最近的医院内的患者,进行移植。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器官移植的效果就越差。李明所在的德清当地医院不具备资质,所以被转运到最近的具备资质的杭州医院进行移植。

  合适的患者又是怎样选择的呢?俞新乐介绍,现在省内各大医院都已把等待移植的患者的信息,录入到全国器官分配系统内,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他们会不定期进入系统监督使用情况。

  “现在患者的信息会录入血型、排队先后次序、人类白细胞抗原、身体健康状况、目前的疾病进展情况,以及患者对于供体的个体化要求,在有供体的时候,就会综合这些信息,选择最适合的移植患者。”浙大一院吴建永医生说。

  我省启动器官捐献者网络纪念系统

  在9月1日全国器官分配系统强制推行之际,我省也启动了器官捐献者网络纪念系统,以网络祭拜的形式,让捐献者家属找到一个精神寄托。

  早在2010年8月我省作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试点省份后,省红十字会就在和多个部门协商,寻找合适的地点设立纪念碑,但因牵涉到的事情比较多,短期内还无法设立。今年上半年,省红十字会考虑先设立一个网络纪念系统,日前已正式上线。

  由于数据录入的工程比较浩大,截到昨天,已经有104名捐献者在网络上设立了纪念碑。捐献者家属只要登录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官网,点击“器官捐献网上纪念”栏目就能进入。

  每一名捐献者都有相片以及生平事迹介绍,点击个人照片后,就可以进入网络祭奠栏目,通过网络的形式献花、献祭品以及留言,寄托亲友的哀思。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夏燕燕 方序 李伊平 林莉 记者 黄淼君 编辑:王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