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爱心棉鞋 寻找冬日里最需要它们的人 |
400多双棉鞋、80多双棉手套,装了满满一屋子。 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昨天,收到一个热乎乎的电话,来自杭州江干区九堡镇三卫社区的居民於菊凤。 电话里,65岁的於菊凤说,她代表社区“夕阳红爱心社”近50位姐妹们想请钱报牵线搭桥:她和她的姐妹们一针一线,从今年夏日开始,亲手缝制了400多双棉鞋、80多双保暖手套,天越来越冷了,她希望,这批爱心物资能及时送到贫困山区的孩子、老人们手中,温暖这个冬日。 昨天,记者赶到了三卫社区。今年5月份,三卫社区前身三卫村整村拆迁,村里的老人们一起住进了村里的老人安置公寓。於菊凤和姐妹们的夕阳红爱心社就在公寓5号楼的底层。 40多位姐妹齐上阵 从打板到缝制,流水线作业 冬日阳光正好,晒在人身上暖暖的。 “夕阳红爱心社”门口,5、6位阿姨围坐着,阳光下,她们低着头,专心缝着鞋面。 站在边上静静看着。因为做的是保暖棉鞋,本来就厚实的鞋面,加上2厘米左右的泡沫鞋底,要把这两者紧实地缝在一起,不仅要技术,更是个力气活。几位阿姨都用着暗力,一使劲针穿过鞋底,绕上线,再抽回来打结。不过,看得出来,这几位手法都很老练,没一会儿工夫,一排鞋底就缝好了,又快又牢靠。 往爱心社的房间里望进去,这阵仗就更大了,活脱脱一个制鞋小作坊的架势,不过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有二十多位阿姨,也在低头缝制鞋底。 左边是“缝合组”,三位阿姨用3台缝纫机,把鞋面、海绵、羊羔绒里衬缝制成完整的鞋面。 再往里走,就是打板区了。一张大桌上,摆满了各种布料、海绵。鞋面布、夹层海绵、羊羔绒鞋面里衬、鞋底里衬,有四个阿姨在负责画样、剪裁。 大家伙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以流水线方式作业,一双又一双棉鞋在谈笑间被高效率地生产出来了。 听听介绍:制鞋的娘子军,年龄横跨50岁到70多岁。最年长的杨阿仙,今年76岁了,一直在缝合组工作。8月初爱心社开张第一天杨阿姨就上岗了,每周两天准时报道,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别看老人家年纪不小,可眼神挺好,穿针引线不在话下,“每天能缝3双,快一点4双也行”。 虽然这么些日子做下来,阿姨们都是熟手了,可泡沫鞋底爱打滑,力道稍微偏一偏,针戳了手指头、剪刀剪到肉的事也经常发生。看看阿姨们手指头,开裂的、贴了胶布的都不少。 400多双棉鞋、80多双棉手套 装了满满一屋子 爱心社的另一间屋子,更让人吃惊:靠墙的两排架子和房屋中间一张硕大的桌子上,全部摆满了一双双棉鞋。款式和花色几乎每一双都不重样。格纹的、绣花的、鞋口上镶了一圈人造毛的……粗粗数一数,款式就有6、7种,说真的,棉鞋挺洋气,有几个配色挺时髦,年轻小姑娘都能直接穿到街上去了。棉鞋的尺码也很齐全,从上小学的娃娃尺寸到成人的鞋码都有。 随便拿出一双棉鞋,你会发现,手工缝制的针脚整齐划一,小线头很难找得到,就连最挑剔的淘宝买家,都得心甘情愿给好评。 原来爱心社的阿姨们为了保证棉鞋的质量,还特地排了两个人专门负责最后的质量监督。脱线的、漏针脚的,都得返工重做。 记者试穿了一下阿姨们亲手做的保暖鞋,探脚进去就像踩进了软绵绵的云朵里,脚感又软又舒服。 在屋子的一角,还有一个大纸板箱,满满当当装着爱心社阿姨们又一力作——保暖棉手套。记者也试戴了一下,那手感怎么说呢,酥麻麻软糯糯,像摸着婴儿的小脸蛋,关键同样厚实得很。这棉鞋一穿,棉手套一戴,三九严寒一定能扛得过。 统计了一下,棉鞋400多双,另外还有棉手套80多双。 爱心社从一堆剩余布料里发芽 爱心小姐妹们自掏腰包买材料 怎么想到做爱心棉鞋?不得不说的是65岁的於菊凤,土生土长的三卫村人,爱心棉鞋的发起人。 於菊凤18岁就开始学做衣服,从一开始的裁缝小铺,到后来有了自己的服装厂。今年5月,於菊凤的服装厂跟着村里整体拆迁,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於菊凤索性关了厂子。 但是仓库里布料剩下了许多。於菊凤觉得布料都很好,舍不得廉价卖了,正愁怎么办的时候,老伴一句话提醒了她。“老伴说,布留着好嘞,到时候可以做爱心棉鞋。”於菊凤做爱心棉鞋的念头从这个好主意里发芽了。 等搬进了公寓,於菊凤决定把做爱心棉鞋的事提上日程。可一个人的力量太薄了。於菊凤找到了沈吉英,这些同村的好姐妹,大家家里以前也是办服装厂的。爱心棉鞋的事一说,一拍即合。紧接着,爱心棉鞋的消息又在村里的姐妹团里传开了,平时就聚在一块锻炼、跳舞的姐妹们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于是“夕阳红爱心社”就这么成立了,8月8日,大夏天,爱心棉鞋行动正式启动。爱心社姐妹团的热情也好似当时40多度的高温天。有了做鞋的布料,可鞋底、里衬、做鞋的工具设备都还没着落呢。 人多就是力量大,爱心社的姐妹们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凑了1万多元买鞋底,2千多元买海绵。布料不够了,家里开服装厂的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就连缝纫机、桌子、柜子、针线,所有的制作工具设备,也都是大家伙一块凑起来的。 寻公益组织敬老院等机构 爱心棉鞋和手套可以送给你 “现在条件好了,像我们老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保,村里拆迁,不用干农活,可也不能这样闲着呀。就想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我们农村人手都挺巧的,像我这岁数的,都会些缝缝补补,做鞋子最合适了。”70岁的沈吉英说,老姐妹们这么努力,就是希望这些暖和的鞋子能送到孤儿院、敬老院或者贫困山区,让困难家庭的孩子、老人们热乎乎地过冬。 沈吉英说,爱心社除了做保暖鞋、手套之外,接下来还打算做棉衣、棉背心。这些亲手缝制的爱心衣物,都打算源源不断地送出去。只是,苦于不知道怎么把这批鞋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这里,我们要给“夕阳红爱心社”使劲吆喝一下了,爱心社出品的棉鞋、棉手套绝对是手工精品。如果有哪家公益组织、敬老院等机构正需要这批东西,赶紧拨打本报热线96068联系我们,大伙一起努力把这份爱心传递到切实需要的人手中,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王丽 编辑: 朱小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