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花绽放在三尺讲台 |
她个子娇小,身体孱弱,却拥有巨大的能量。从2009年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到如今的4年间,她一直与病魔抗争,并打破了国际上患者平均存活年限2.5年的惯例。只要身体略有好转,她就回校上课,她说,讲台是她的舞台,她舍不得班里的17个孩子。 在治疗过程中,她果断签订协议,服用未上市的新药,成为第一个参加此种药物试验的人。逆境中始终微笑,病痛中坚守本职,生命之花从未如此灿烂。 面对病魔不屈的抗争 3月20日,市区广福医院G病区三楼33床,床头的呼吸器咕咕地冒着泡,消毒水味弥漫着不大的空间。白色的病床上,一位身穿睡衣、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病人正若有所思地半躺着。病床中间的小方桌上,微泵正缓缓地向她的心脏输送着强心液。这位病人就是金东区孝顺镇金轮小学的语文教师王健安。 出生于1979年的王健安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很细心,上幼儿园的儿子很乖巧,公婆、爸妈身体健康,全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2008年临近寒假,王健安发现,自己总咳嗽,喘不上气,而且越来越严重。家人都劝她去医院看,她却想着,孩子们快期末考了,等考完了再去看。终于到了寒假,她到医院作检查,检查的结果,让大夫都吓了一跳。 原来此时,王健安的肺里、心脏里,已经充满积水,情况非常危险。接着,她被送到金华市中心医院,随后又被辗转送往浙大一院,才得到最终的诊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什么叫特发性?王健安自己也搞不清楚。 2009年,在去上海的治疗过程中,全国心血管病专家、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的医学博士荆志成告诉她,特发性就是医生也说不清楚,到底病因在哪里。这是种罕见病,全球的发病率在百万分之一左右,国际上患者平均的存活年限是2.5年。得了这样的病,不能剧烈运动,小小的感冒,就可能要了患者的命。 这个消息对于王健安一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痛定思痛后,王健安很快振作起精神,“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她这么对自己说。 2009、2010两年的大部分时间,王健安奔波于杭州、上海的一些医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她说,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尽快好起来,陪着孩子们一起上课。 17个孩子不舍的牵挂 2011年,王健安感觉到身体略有好转,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回到钟爱的三尺讲台。她接手了金轮小学三年级,全班只有17名学生。由于择校的缘故,留在该校的生源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些还是外来务工者子女。 刚接班时,孩子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会突然离开座位小跑一阵,或跪在椅子上写作业,或直接和同学玩。学生不交作业、打人、骂人等各种情况应有尽有。 三年级在教学楼的二楼,每次上楼前,王健安都要深吸几口气,调整好状态。没走上几步,她就抓着扶手停一下,喘上几口气。几十级台阶对于她来说,几乎比爬上万里长城还要艰难。 每次到了教室,王健安都会和学生们微笑一下,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然后才开始上课。渐渐地,学生们发现,班里来了一个上楼特别慢,而且待人特别好的老师。 “原来老师还可以这么亲切。”班里的一个学生这样说,他们在课余时间喜欢聚在老师身边问这问那。王健安总会微笑着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一个月后,她发现班里的气氛变了,上课没人说话了,吵闹的情况也少了,就连最难管的来自贵州的赵剑强(化名)也发生了改变。开学初,他调皮好动,经常是同学“告状”的对象,“老师,赵剑强把窗户给打破了。”“赵剑强把女生的辫子用口香糖粘一起了。”在多次看到王老师脸色煞白,额头冒汗,却依然坚持给他们上课后,赵剑强的心也变得“柔软”,不再和同学打架,不再对女学生恶作剧,老师上楼时他还会去扶一把。 上个学期期末,王健安的病情又复发,在学校领导的极力坚持下,她终于请假住院。这学期一开学,她又迫不及待地赶到学校。她以为自己身体情况不错,可是肚子却慢慢变大,里面充斥着因为脏器衰竭导致的积水。 这次回校,她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些学生送的糖果,亲手折的千纸鹤以及贺卡,贺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回来上课吧,我们想您! 王健安忍不住流泪了,她从不为疾病哭,她说那是被感动的。她心中有一个念想,等身体好点了,要回去上课,要把17个孩子带到小学毕业。 |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记者叶骏报道组申春邵卫能 编辑: 孙勇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