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之江好人 正文

红巷里的接力——记杭州小营巷社区六代卫生委员

2013年04月03日 09:15:2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五代卫生委员在程瑜老人家中。(左起郑小平、叶娅娜、程瑜、应爱珍、吕素华)

第六代卫生委员金凌(左二)。

  骑着电动车一路穿街走巷,是27岁的金凌每天的工作。他的目光,来不及跟踪这个城市的五彩光华,却总会停留在街角、路边、垃圾桶上。这个杭州小营巷社区第六代卫生委员,自从拿到这根接力棒的那一天起,从不敢懈怠。

  55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视察,让上城区小营巷成为了全国爱国卫生的典范。半个多世纪以来,程瑜、吕素华、应爱珍……小营巷的六代卫生委员,一直坚持用勤劳的双手装点着城市的环境,身体力行倡导着健康的理念。

  在百米红巷里,这场卫生接力,从未停息。

  半世纪的红旗

  每天上下午各两小时的卫生巡查,是小金的必修课。前不久我们采访的那天上午,金凌刚巡查回来,没等坐下,电话响了。

  “小金,我们家门口几个化粪池满出来了,快来看看吧!”电话那头,马市街17号的居民急得不得了。

  来不及喝口水,金凌立马联系环卫所,叫上卫生保洁员夏卫东,带着铁锹赶到了现场。掀开窨井盖,一股粪便的恶臭扑面而来,别人连忙掩鼻远远躲开,金凌全然不顾,和夏师傅一起一锹一锹清理粪便……

  这个外形时尚的帅小伙,乐此不疲行走在这条老巷子里,他细致入微的工作和辛勤的付出,获得了社区百姓交口称赞。

  0.29平方公里的小营,聚居着上万人,卫生工作马虎不得。金凌上岗伊始,就登门拜访小营巷首任卫生委员程瑜,聆听她和几位前任卫生委员的教诲。“我这样的小年轻,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很多事情还需要前辈们指点。”金凌说。

  今年110岁的程瑜老人,现住在小营巷社区银枪新村。她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的往事,依然有声有色:“当时毛主席握住我的手说,你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行走到小营巷61号墙门前,一行红色的字——“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听说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得比较好,事先没有通知,就来到了小营巷。他先后走进了小营巷61号、56号、42号三个墙门,与居民们亲切交谈,赞赏了56号墙院内水缸中养金鱼吃孑孓,以及后院加盖的粪缸。

  跨越半个多世纪,今天,我们穿行在粉墙黛瓦的百米红巷内,温馨的告示提醒,优美的生态环境,洁净的卫生保障,舒心的生活氛围,一切都那么怡然自得,随处都能看到卫生委员们的细致用心。

  从前辈的身上,金凌感受到献身爱国卫生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在他看来,小营巷曾经享有的荣誉,是前辈留给后继者承接历史、开创未来的责任。他郑重地说:“小营巷是全国的卫生红旗,我要为她继续争光添彩。”

  

 [1] [2] [3] 下一页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张澜 章舒 刘婷婷 编辑:孙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