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之江好人 正文

追记普陀区六横镇沙头村原村支书王忠宁

2013年04月06日 08:48: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为村里要钱不丢人”

  不久,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王忠宁提出:要先把村路修好!

  这条路是村里通向外面的主干道。虽说是主干道,但实在寒碜得名不副实,到处坑坑洼洼不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们一直叫苦不迭。修路,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心愿。

  但村集体的存款,只有1万多元。面对70万元的造价,大家面面相觑。

  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忠宁说,讨一点,省一点,也要把路修好!

  对一位大男人来说,“讨钱”并不是容易的事。王忠宁内心曾无数次地纠结,但他又总是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为村里办事争取资金,不丢人!

  为了修好这条路,一向自尊的他,学会了“磨”功。

  听说区里有些部门有扶持基层的项目资金,王忠宁就毫不犹豫地过去,将村里的困难向有关领导介绍,他的诚恳终于赢得了上级部门的支持。

  曾经跟他合伙的生意人,也常常是王忠宁争取的目标。朋友们看他如此执着地为村里奔忙,也慷慨解囊。

  修路的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但仍有缺口,王忠宁就念起了“省”字诀。他到镇里,讨来了打隧道劈山后的碎石头;他找到运输车队队长,用晚上时间运石头以节省运费;没有道路标杆,他自己动手砍来芦苇插到路边做标杆……

  做苦活累活,王忠宁总是身先士卒。白天带领村民们一起卸完土石,到了夜里,他常常闲不住,自己一个人用双手一点点地搬运土石,填平道路。有一个月夜,这一幕被村民发现,之后,夜里的沙头村就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早睡,打着手电筒,加入了“翻石头”的队伍。“书记都带头了,阿拉还在等什么?”

  王忠宁对修路的质量,十分苛刻。修路时搅拌混凝土的水泥该放多少,沙子要加多少,他都亲自过秤。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进村主道从3米宽的泥路拓展成七八米宽的水泥路,两边花草簇拥。而王忠宁,早已没有城里小老板的形象,他头顶草帽、黑皮肤、穿皱巴巴衣服的新形象——已定格在村民们的记忆里,那套崭新的白色休闲装,他再也没有机会在村里穿过。

  村里的账本里有这样的记载,从2006年到2012年,在王忠宁任职7年时间里,一共向上级争取资金364万元,村里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85万元,村里道路、张网码头、村庄环境整治等10多个项目得以实施。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品方 王益敏 通讯员 孟阿荣 编辑:孙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