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二院和浙大求是研究院寻找帮助渐冻人解冻恢复活动能力的方法
研究的目的是让渐冻人解冻
让瘫痪病人做到他们想做的事情
“这项技术的原理,其实早已利用于临床。”张建民教授说。
比如“人工耳蜗”,通过对功能完整的听神经施加电脉冲刺激,使重度失聪的患者产生一定的声音知觉。这种相对简单的脑机接口模式可以将外部声音刺激与人脑中与听觉相关的神经电活动直接关联,重建人体听觉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顶尖科学团队都在致力于脑机接口的研究。浙医二院神经外科与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紧跟国际前沿发展步伐,完成了大鼠意念压杆、猴子意念取食等前期动物实验。
2012年,浙医二院和浙大求是研究院用一只猴子做实验,实验中,猴子可以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做“抓、握、钩、捏”的手势。
张建民教授说,希望通过脑机接口这一新技术,实现人脑对外部机械(如机械臂、机械手)的有效控制。“这一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自身活动能力受限的人,比如渐冻人、瘫痪的人,中风后神经损伤的人等,让机械手代替他们原来的手。”
当然,目前这项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这项技术研究成熟并能应用于临床,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渐冻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就能用脑子控制外部设备,帮他写字、说话、走路,写下更多著作。
目前,霍金利用眼球的上、下、左、右移动发出指令,通过电脑语言合成器,发出“电脑声”。十几年前的霍金每分钟能讲出15个英语单词,如今脸部肌肉恶性萎缩,每分钟只能讲出一个英语单词。等到眼部肌肉全部萎缩,他全身没有可以活动的地方,真正冻住了,就只能依靠脑电波来发出指令。
另外,“脑机接口临床应用转化”技术还能用来治疗癫痫。
目前癫痫患者的诊治中比较困难的环节是准确定位癫痫灶。目前很多癫痫灶在大脑中的定位依靠传统的脑电图(EEG)及临床症状学、影像学,还没办法做到精准判断。通过将电极片埋在大脑皮层表面,就能帮助医生准确判定癫痫灶的发作部位,手术切除病灶,就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