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六盘水带给山西旅游的三点借鉴

新华网太原8月5日电 7月26日至30日,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与新华网贵州分公司联合举办了“走基层进凉都——新华网全国31个地方频道走进六盘水”的活动。新华网全国各地方频道的三十多名记者兵分四路,走进贵州西部这个城市的四个县区,上山、下地、过河、入林,通过各个方面了解了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六盘水煤炭资源丰富,有“江南煤都”之称,是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这点与山西省的一些城市比较相似。近些年,与山西省一样,六盘水市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业,短短几年,成绩斐然,值得山西省的同类型城市学习借鉴。
推广“凉都”名片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上,夏季平均温度只有19.7℃,全年凉爽舒适级气候达到223天以上,因此在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六盘水市得到了这样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
如何把这张名片打造得亮堂起来,从而为经济发展服务,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近年来,六盘水市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媒体宣传,积极推广“中国凉都”这张名片,吸引周边省市的游人。除了广播、报纸、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外,六盘水市也关注到了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和微信、微博、微电影这些新媒体,双管齐下。“凉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不仅扬名于西南省市,而且逐渐传播到全国。
“世界这么热我要去凉都”“避暑休闲之都健康养生之地”“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随着宣传推广的扩大,这些六盘水旅游口号逐渐为人所知。在炎热的夏季,离开“火炉”去“凉都”避暑,已经逐渐成为周边省市老百姓的选择。
刚刚结束的这次“走基层进凉都”活动,就是六盘水市打造“凉都”名片的又一个策划。“我们希望借这次采风活动,充分展示当地壮丽大美的自然景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美妙绝伦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六盘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长刘睿表示。
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夏季凉爽宜人,经常进入了全国十大避暑城市名单。遗憾的是,这两个城市对“避暑城市”这个优势宣传利用得还不够充分,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发挥夏季气候优势,推进乡村旅游,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这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为旅游工作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是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据介绍,六盘水市所属的四个县区共有118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了农家乐乡村旅舍567家,直接从业人员大约3000人。这样一来,“村寨变成了景区,农舍变成了旅馆,农民变成了导游”。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约14亿元,带动社会就业10万人。
与此同时,六盘水市还提出了“1十N”村寨提级改造,就是指一个村寨加上特色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房屋改造、环境治理等N个项目,将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资源有机结合,呈现“一村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的连片特色景观,实现“村村是美景,处处留乡愁”。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升服务质量。六盘水政府投资拓宽了旅游公路,增加了景点指示牌和公厕;对涉及乡村游的有关人员和农家乐乡村旅舍的经营户进行了餐饮、礼仪、客房服务、烹饪技能等内容的培训;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外出观摩学习,举行导游服务规范培训班和各种评选活动。钟山区还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资金100亿元,全面完成全区228个村寨改造。
目前,六盘水市旅游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农民主体、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16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65.8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43亿元。全年收入超越去年指日可待。
昔阳县的大寨村、临县碛口古镇、盂县大汖村……近些年,山西省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村逐步成型,知名度逐渐上升,也吸引到了不少本地游客。但是与六盘水市相比,山西省的乡村游在重视程度、整体规划、具体措施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策划特色旅游
具有地域特色的消夏文化节、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布依族六月六节,还有自行车赛、汽车越野赛、户外徒步、滑翔伞等山地休闲运动,这些活动常年在六盘水市举行。
如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协同性越来越强。策划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活动,是六盘水发展旅游的又一思路。
六盘水市要求各县区通过策划传统民俗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旅游文化活动,树立景区各自的招牌。对四个县区来说,地域特色就体现在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文化上。
六盘水市的民族文化、节日文化、民间传统工艺等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使得六盘水的旅游资源具备了做唯一、创精品的明显优势。
凭借着地热资源和高山资源,回龙溪、刘官、娘娘山等温泉旅游度假区以及梅花山、乌蒙大草原、野玉海等高山滑雪旅游度假区已经开门迎客。娘娘山、野玉海、梅花山、乌蒙大草原等一批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山地旅游景区也陆续建成。房车酒店、温泉酒店、树屋酒店、风情小镇、动力小火车等一批新项目已经提上日程。
山西各地已经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打造出了各自的特色旅游项目,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时,可以参考六盘水的做法。
近年来,旅游产业在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旅游业被提升到如此重要位置的时候,如何依托本地优势,做好宣传推广、发展特色旅游,六盘水的经验和办法值得山西省借鉴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全国各省市GDP增速排名中,贵州省位居前三名,其中旅游业成为“爆点”,贡献不小。在刚刚公布的2016年全国上半年GDP增速排名中,贵州省再次进入前三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