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正文

凉都六盘水:八方游人暑意消

2016-08-10 09:22:41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  编辑: 施菲菲

  7月30日,盛夏的六盘水凉爽宜人。

  早上9点,六盘水市第三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浩浩荡荡的观摩队伍出发了。几个外地记者一上车就聊开了。

  “这里晚上居然还得盖着被子睡觉,我们江苏40多度,晚上没空调根本睡不着。”

  “我昨天下午、晚上都吃羊肉粉,太香了。”

  ……

  在七嘴八舌的议论声里,车辆驶入钟山区月照养生谷。

  入口处,景区停车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着。

  这里,原本是钟山区月照社区重工业中心,钟山区采取“退二进三”,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全面启动月照养生谷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将原有的重污染厂房拆除,实施山体修复、山体绿化、旅游道路修建、场地平整等,同时实施旅游服务中心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

  “跟我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说话的人叫王强,是一位来自北京的江苏人,这次是带着5岁的小女儿一起来的。

  “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我对贵州,甚至是整个大西南的印象,这里建设得太漂亮。”

  从养生谷出来,行驶在新建的下扒瓦——大河公路上,瑞士风情街、月照神雕峰、石生树、钟山区花卉农业产业园从车窗外一一滑过。

  眼前的景色让记者禁不住感慨:一座座荒山变绿海,一片片荒坡披绿毯,一条条荒沟贴绿条,六盘水这座因资源开发欠下不少生态债的“江南煤都”,正一路向“绿”前行。

  有了绿树,当然少不了各色的花朵。

  在“凉都花海·大河堡”景区里,郁金香、香水百合依旧怒放,吸引了大批游客。

  一群身着学士服的学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这群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少女,是六盘水市第十中学的学生。“我们刚高中毕业,不久之后就要各奔东西。趁着周末,到这里来拍些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留作纪念。”学生邹瑜说到。

  “凉都花海·大河堡”景区占地1000亩,总投资1.7亿元,主要规划建设景观水池服务区、商店街区、接待管理中心、住宿服务区、景观区6个功能区。

  项目按照“三变+特色产业+旅游+电商+创业”的模式,集旅游开发、农林种植、矿产开发、养殖业、园林业、房地产开发为一体,可提供就业机会300余个,带动农户2000余户。

  到了乘车点,一辆辆崭新的观光车正静静等待。

  据了解,为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向游客展现景区景点全面风貌,钟山区投资1500余万元,购买观光车200辆,分别使用于月照养生谷、大河堡、梅花山等景区景点。

  坐在观光车上,大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并不断发出赞叹声。

  绿色旅游公路两旁的长椅上,都写了很有意思的话:真正幸福的人都在忙着体会,眼睛才是纪录大河美景最好的“相机”;世界这么大,谁敢保证你不会在大河遇见一个对的人。近百米的公路两边,竖起了一面挂满各色风车的“风车墙”;粉刷成各种颜色的欧式建筑,原来是百姓们的住所;蜿蜒至树林深处的“妄想栈道”;被做成动物形状的音响,钟山的小心思、小创意处处可见。

  半个多小时后,观光车停在了本次旅发大会开幕式的所在地——中国农耕历史文化博览园。

  该项目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3亿元。国学馆、国学酒店、21个朝代酒店、表演中心、九孔桥、商业街等人文景观有机融为一体。

  国学馆以红岩水库为中心,集中国农耕文化、国学文化、旅游休闲、国学教育为一体,充分利用中国凉都黄金避暑、大健康旅游目的地这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有力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农耕文化精髓。

  在农耕博览园中,一群穿着汉服的小朋友欢快的玩耍着。从孩子的嬉笑声中走过,来到九孔桥上眺望,桥下的红岩水库碧波荡漾。

  红岩水库总库容为381万立方,水库建成蓄水后,将解决红岩水库周边3400亩农田灌溉及大河镇4万人生活用水,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的改变,以及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水库已基本达到蓄水条件。

  结束了国学馆的行程,观摩团驱车前往梅花山景区参观,车窗两边绵延的山脉、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不少人都打开了车窗,大口呼吸。

  山路一转,一段蜿蜒的小路映入眼帘。

  这段长20.5公里的“乡愁路”由木质扶梯、青石墩、青石板等主材拼合,自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一线天峡谷经瑶池向梅花山延伸,沿线设置观景台,将自然景观与运动养生有机结合,突出休闲观光、健身康体功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享受徒步健身的快乐。

  “这真是在青山绿水间行走啊!”

  “离市区这么近,周末可以带着家人一起来。只可惜,我们那边没有这么舒服的地方。”车上再次响起了议论声。

  201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根据梅花山的区位、气候、生态、山体、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差异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特点,以及梅花山片区属重点扶贫区域的特殊性,将造林绿化与石漠化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景观打造相结合,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梅花山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目前,在梅花山片区3000余公顷的国土面积中,有各类森林1600余公顷,梅花山正成为凉都名副其实的秀美屏障和“天然大氧吧”。

  作为钟山区倾力打造的集“避暑、养生、观光、度假”为一体的高端旅游项目,梅花山旅游景区以“国画——梅花”为题,枝干为路,花朵为组团,结合周边地貌和生态环境,按照自然仿生的建筑风格,投资6.2亿元,在梅花山最高峰描绘了一束占地16.6万平方米的梅花枝,并将1.7万平方米功能用房和“梅开五福”景观融入意喻“十全十美”盛放的十朵梅花中。

  “这里山美、水美、人美,一步一景,步步为景,真是不虚此行。以后有机会,肯定会常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秀华意犹未尽。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