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新要闻 正文

浙江帕金森患者看病实现足不出户

2016-09-14 19:32:35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见习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邹芸  编辑: 石溪(实习)

  手脚震颤、肢体僵直、面无表情……这是很多人对“帕金森”患者的第一印象。提到“帕金森”这种病,大家可能不太陌生,拳王阿里就是一名“帕金森综合症”患者。而治疗“帕金森”,病人可以像安装心脏起搏器一样,安装一个脑起搏器。但安装了脑起搏器的患者需要时常去医院进行刺激参数的调节,少则两三个月一次,多则一周一次,十分不便。

  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浙江大学国际医院推出了无线远程脑起搏器技术(无线远程DBS),患者再也不用一趟又一趟地往医院跑了。前不久,77岁的蔡阿姨在浙江大学国际医院做了DBS手术,这也是浙江首例远程调控的DBS手术。

医院工作人员为蔡阿姨的“无线远程脑起搏器”开机

   77岁阿婆患“帕金森”6年,生活不能自理

  蔡阿姨6年前被诊断为帕金森病,期间虽然用药物治疗过,但病症逐渐加重,药效减退,最严重的时候,双手严重震颤,生活不能自理。

  前不久,蔡阿姨的家人了解到DBS技术可开展远程调控治疗帕金森病,便决定入院治疗。

  8月5日,蔡阿姨接受了双侧脑深部电极置入术;9月13日,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回到浙江大学国际医院进行开机和第一次调控。

  记者在现场看到,蔡阿姨的双手一直在不停地震颤,而令人吃惊的是,医生在仪器上按了几下,蔡阿姨就奇迹般地停止了颤抖,还能够独自站立并正常行走。“她现在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今天调控好以后,她就不需要来医院了,在家里就可以接受远程调控。”浙江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胡华告诉记者。

  胡华介绍,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俗称,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或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使病人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改善率可以达到80%以上。

(DBS脑深部刺激 网络图片)

   远程调控,患者足不出户就能看医生

  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一根延伸导线,这便是脑起搏器的组成部分。“这些部件都是植入患者体内的,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关键在于术后管理。”胡华说,起搏器安装成功一个月后,医生需要按照病人的个体情况和病情发展情况,进行数据调整,包括起搏器的频率、电压、强度等,少则两三个月一次,多则一周一次,过去需要病人一趟又一趟地往医院跑。

  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开机”后帕金森患者就可以安心地待在家里,不再需要经常往返医院了,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行动,达到独立生活的能力,只需在病情有了发展的时候,在电脑前面与医生做好网络视频连线,医生就能进行远程诊断,把最新的数据传输到病人家中的接收器里,接收器会通过信号调整脑起搏器的相关参数,完成对病人的治疗。并且,这些后续的远程诊断和调控都是免费的。这对于病人及其家属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

  胡华说,这项技术实施前,医生需要对病人有一个术前的筛选。“这项技术目前最适合帕金森病情已经发展到2.5-4期阶段的病人,这个阶段病人基本上发病时间已经有3-5年左右,原来吃了有效的药物渐渐地变得疗效不明显了,病人的年纪又不是很大,能够恢复行动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