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新要闻 正文

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上追忆红军壮举

2016-10-11 17:40:1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黄宏  编辑: 石溪(实习)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泸定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艰难险阻正渐渐变成康庄通途。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因红军飞夺泸定桥一战名扬天下。现在,大渡河水依旧汹涌澎湃,穿过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腾飞泻。

  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报记者来到川西,走上沪定桥,追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重温气壮山河的万里征程,感受这一伟大征程带来的巨大变化。

  红色传奇竞风流

  大渡河水,一如往昔奔涌飞溅,但两岸的景象,与当年大不一样。宽不到百米的河谷中,早就建起了高楼大厦。还未走近铁索桥,就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争相走上铁索桥,亲身感受那段红色传奇。

  这座铁索桥,是川藏交通要道,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霜雨雪。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因为数次渡河不成,在河边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大渡河边昼夜兼行240里后,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当时的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算是桥面。等红军赶到时,桥面上的木板已经被抽掉,只剩下铁链。两个团的守城敌人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如今,在泸定桥西桥头,有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记载了当年的历史: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军先遣部队——一军团二师四团飞速赶到泸定桥,占领了西桥头。下午4时,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到桥头指挥,向敌人发起总攻。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四班副班长刘梓华等22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爬过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冲去。三连紧跟在后,边铺桥板边冲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站在铁索桥上,虽然桥面早已铺上厚厚的木板,随风摇晃的桥面和桥下咆哮的河水,还是让站在上面的人不寒而栗。难以想象,当年红军勇士们得冒着多大的风险,又有着怎样的勇气,才能在枪林弹雨中,夺下这座铁索桥。

  伟大精神世代传

  “飞夺泸定桥,是一场生死之战,为红军会师铺平了道路。”孙光骏是泸定县政协的一名退休干部,在铁索桥的桥头,他不止一次向人们介绍这座桥的历史,以及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孙光骏的感慨,有其原因:很多慕名而来的人,都以为“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字,是指红军勇士们爬过铁索桥,发起冲锋,就像飞一样,其实并非如此。“它指的是在夺取泸定桥前,红军战士超越生理极限,一天一夜走了240里山路,速度之快,就像‘飞’一样。”孙光骏说。

  “人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爆发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孙光骏说,在这240里中,还发生了战斗,小部队和敌人作战,大部队仍坚持前进,冲向泸定桥,在到达泸定桥后,红军不顾日夜行军的疲劳,立即发起攻击。

  在孙光骏眼中,飞夺泸定桥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哪怕处于再艰苦的困境中,都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辛创新业

  车行大渡河两岸,景象在不断切换。河边谷地变得越来越窄,住在河谷地上的农户越来越少。怪石嶙峋、高耸入云的巨大山峦,从东西两边,几近笔直地插进地表。盘绕在绝壁边的云雾,偶尔掀起一角,露出在幽暗、深邃峡谷中咆哮的大渡河。

  现在,这段激流澎湃的峡谷,成了水电站的密集区。车辆行驶在大渡河畔长达100多公里的悬崖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被清理出来的平台,建筑材料、工程机械、活动板房清晰可见。在这个寻常人望一眼都会浑身冒汗的地方,工人们不畏艰险,正在建设一座座水电站。当年横冲直撞的自然之力,正在变成电力资源。

  更令人感动的是,就在这几近垂直的山坡地上,大石块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株株仙人掌,略显紫红的果实在狂暴的山风中摇摇晃晃;而在稍显平缓、土层稍厚的坡地上,一丛丛苹果树立于危崖上,硕大的青色果实在岚霭中若隐若现。

  这些果树并非自然长成,而是当地农民攀山越岭、辛苦劳作的成果。这些劳作正在转化为家庭收入的来源。“来的游客多,光摆个小摊,就能养活一家人。”一名女摊主面带微笑说。

  泸定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该县2015年累计接待游客7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8.66%和85.71%。数据或许枯燥,但在这背后,是一位位胼手胝足、不畏艰险的当地百姓,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飞夺泸定桥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5月25日,18位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是,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中革军委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红四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昼夜兼行240里山路,于29日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下午4时,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占领了泸定城,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革命史诗激励前行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这个“寒”字,不到现场,根本无法体会其真正含义。两岸悬崖绝壁之中,被束缚的河水奔腾飞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一昼夜急行军240里,随即冒着枪林弹雨爬过光秃秃的铁索,勇敢地向敌人发起进攻,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飞夺泸定桥这一战,细思起来叫人心惊,可谓综合了惊、险、奇等因素。

  13根粗壮的铁索,经历了岁月的风雨,穿越了历史的烟云,无声地诉说着往事。站在桥上,顿感热血激荡:背后是步步紧逼的敌人,脚下是奔涌湍急的河水,前方是据险而守的敌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当年的勇士们,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希望与胜利的桥?

  “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尽管那段历史已经远去,但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每一步,都闪烁着英雄的光芒;每一个壮举,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英雄血脉。在近距离感受飞夺泸定桥的艰险和不易后,更能深刻地体认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只要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就一定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克服困难、无往不胜。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