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新要闻 正文

杭州大学生赴川支教一年 为山里孩子带去梦想和希望

2016-05-05 08:52:2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石从珊  编辑: 朱小燕

  6个四川来的孩子在杭州下沙学林小学体验英语课。邱柯文摄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05月05日讯 “这两天我们跟着大学生哥哥一起上课,还参观了校园。我最喜欢图书馆,好大好大,门口还有喷泉。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5月4日下午,在浙江理工大学“五四”表彰大会的舞台上,出现了6个穿着彝族服装的中小学生,其中一位叫常英花的孩子这样告诉记者。

  这群特殊的小客人来自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的6所山村小学和初中,他们是被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三批支教学生带来杭州“游学”的。“‘研究生支教团’是由教育部和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项目中的一部分,而金口河区是我校连续3年的支教地。”该校团委副书记吕媛媛说。

  孩子们5天的“游学”行程非常充实:游览杭州、参观校园、去小学上课、在大学旁听、彩排表彰大会上的节目……6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神情还有些怯怯的。在杭州,他们最依赖的人要数带队的“老师们”。

  孩子们口中的“老师”就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教学生。去年8月起,刚刚20岁出头的他们,到在大渡河边的山区里开始了支教生涯。不论冬夏,他们每天来回要走两三小时的陡峭山路,挥汗如雨去学校上课、到处找资源帮扶孩子们都已成为他们的日常。这些成长于城市的大学生用热情和坚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用最好的青春做一件最难忘的事。

  “自从2013年我校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计划后,每年都会选派已具保研资格的大四毕业生前往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到目前已陆续派出15名支教学生。”吕媛媛说,虽然来报名的同学热情又优秀,还不乏为了支教放弃高薪或颇有前景工作机会的人,但刚开始,学校还是对这些非师范类毕业的“小年轻”们能否真正安心支教捏了一把汗。不过,3年下来,每批支教学生都得到了当地学校的认可。

  支教团长方翔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天去支教学校时的情形:从镇里出发,先坐半个小时公交,再走2个小时异常陡峭并伴有山体滑坡的山路。“赶上雨季,我摔了好几跤,浑身湿透,汗已凝结成霜,走了很久才看到学校的大门。”方翔回忆。

  方翔所在的新华村小学只有3个年级、16名学生。因为该校有一名老师培训外出,初来乍到的他就成了六年级的班主任。“除了语数外,我还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午休时间给孩子们上国学经典诵读、书法等兴趣课。”方翔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些活动,每天早上,都会齐刷刷地等在校门口盼着上课。

  支教以来,周末大家几乎没有休息过。头几个月,方翔就瘦了十几斤。时隔大半年,鲤鱼浩小学的学生常英花提起支教老师赵梦恩去自家家访时的情形,还是红了眼眶。“我们家住在山顶,走一趟需要3个多小时。赵老师是第一个来我家家访的老师。”常英花告诉记者,赵老师不熟悉路况,一早出发走了快5个小时的山路,下午2时才找到她家。因为常英花家较为贫困,为了不添麻烦,赵老师没留下来吃饭,饿着肚子下了山。

  9个月里,支教团的成员已经家访了14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冬天到了,需要给孩子们筹集冬衣、保温杯。孩子们午餐经费不够,需要募集干粮。其中有40多户特别贫困的家庭已找到资助人。”方翔说,去年11月,有个学生的父母骑摩托车上山出了严重车祸,母亲去世,父亲重伤,支教团通过发求助帖等方式,在一周里募集7万多元,帮这个家庭渡过难关。随着家访深入,支教团成员又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发动全校100个班的团支部认领帮扶了当地100个孩子。

  再过几个月,这批支教团的成员就将回校读研。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都用“值得”两个字总结了即将过去的支教生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